新旧十年—2023年苏州两场微流控会议有感(下篇)

发布时间:2023-10-16    浏览:37次

新旧十年2023年苏州两场微流控会议有感(下篇)

      接《新旧十年—2023年苏州两场微流控会议有感(上篇)》

四、下一个十年我们的微流控需求

笔者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以及产品周期,只能从企业角度讨论对CDMO平台的需求,畅想一下行业的未来(一部分思考是2017年yole development专门到国内调研CDMO企业,当时和Sébastien的一些对话。另一部分是近两年想要转移到微流控CDMO企业的咨询思考)。

两个展会很多收获,也小有遗憾。一个是现今的学术会议已经没有国外学者的参与,以前会议还有机会见到David A.Weitz等学术大牛,了解学术前沿,近期是很难实现了。另一个就是企业session环节,触及到的产品开发和行业发展内容比较少,尤其是CDMO企业。既然昆山展会讨论最多的是需求,是发展,笔者从对CDMO的需求畅想一下未来。

国内微流控产业的10年,有太多企业和太多前辈的成功探索,也免不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国内现今在做微流控终端产品研发的至少上百家,大致三种。

1、 国外有成功经验,回国复制或者有限创新的;

2、 典型的科研/产业创业,创始人有微流控芯片研发经验,无论是否仍在学术兼职,创办相关企业,业务比较集中;

3、 大企业新业务,IVD甚至一部分药企,业务驱动,进入相关行业。

第一种绝对的大佬,能力和资源都不愁,也就不在讨论范围。第二种第三种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尝试。第二种过往几年的资本驱动,既要兼顾资金,还要招募团队,做一个产品纵然老板能力再强,考虑微流控的交叉特性,团队搭建和磨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这一轮行业预期变更,更多企业认识到团队搭建的成本控制问题,如果没有新业务,原有团队如何安置。第三种多数属于资金和方向具备,需要新团队适应原有业务和节奏,受限于管理团队或者原有的设备试剂团队对于新业务的理解。

做一个微流控POCT产品,即使免临床产品到获证阶段至少也是个几千万的投入(平台和团队具备做新产品的情况较少,不计入讨论)。微流控芯片算是个入门容易一看就懂,也很容易做废的行业。纵然不论成本的控制,良品率在一定时间内越做越低的例子实在不算少数。过往几年的经验,几千万的投入不尽如人意的产出,一部分企业认真考虑微流控作为“创新工具”融资以外的作用,在评估短期的投入产出,基于此近两年市场上微流控“大几百万”CDMO合作屡见不鲜。纵然目前国内企业很难出现“设计到量产”整体的外包意向,其中几个环节的CDMO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笔者备注,这里面的CDMO企业,特指微流控领域具有一定的设计、完整小批量加工能力、具备一定性能验证基础、具备或者能够快速转移到开模注塑能力的企业)。

过往几年,行业在微流控通用工具化上的尝试也时有发生。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含光当年针对侧向层析和离心生化发布的通用解决方案。另一个是iCubate,万孚和思路迪采用同一载体扩展。作为一个工程背景的研发人员,通过标准耗材提升质量降低价格是永恒的真理。然而过往几年的结果告诉我们,这种尝试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其中因素太复杂,有时代特色,有产品质量,有行业意识。但是既然我们在讨论下一个“十年”,笔者相信这种尝试不会停止,不同的CDMO企业正在引入新的解决方案,更多CDMO的加入,势必会将传统耗材行业的理念更多带入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过程。2023年行业预期的变更,具有微流控POCT产品的企业,开发其平台,甚至承接CDMO业务的也不在少数。下一个“十年”,既然卷成为主旋律,也许再“卷一卷”,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尝试,迫使企业更关注微流控芯片作为产品的特性,也许距离更普及的应用就不远了。

过往几个月一直有CDMO企业在咨询笔者作为终端的需求,仔细回想过去几年,既有CDMO提供方也有需求方的经历,沟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大致的解释如下图的不可能三角(沟通过程这图就被喷,欢迎继续)。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中芯启恒.png 

围绕着微流控产品这个核心,沟通过程往往围绕着“创新设计—规避专利”、“加工制造—质量成本”、“应用前景—市场容量”,虽然外包的沟通过程主要是需求企业和CDMO企业进行,但是过往几年的活跃资本市场,资方的需求往往作为潜在的要求穿插在需求企业的沟通中。需求企业在其中肯定掌握着应用和市场渠道,如果没有资本的压力,相较于设计会更关注加工制造,毕竟有市场能制造,就意味着有钱进账。CDMO企业在其中负责设计和加工制造,但是也会关注应用前景,一个微流控产品,纵然几百万的外包合同,没有后续的规模市场需求,对于CDMO企业也难言利润。资方在这个过程中关注更多市场和产品概念(创新专利),在过往几年的活跃市场中,平台型产品(前述含光推出的层析和离心平台)尝试失败的一个原因,不失为资本主导的创新概念的需要。在这个不可能三角中,往往沟通互为收尾,环环相扣,环环相套。

此外虽然微流控产品似乎在核心,但是其作为产品的本质并不是三个参与方共同的关注点,换言之,三个主体的共同目标并不是通过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来实现盈利。存在即合理,三个主体各自有生存法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现在,我们在讨论微流控的时候,其产品属性很多时候并不是首要考虑因素。弱预期背景下生存规则改变,更多人关注活下去,关注资金利用率,会不会给CDMO更多的机会,我们在下一个“十年”期待着。

抱有对CDMO的期待,但是笔者认为短期在国内推行终端平台型的产品(前述的层析和离心平台)还为时过早,毕竟需求企业对于核心设计仍有现实需求或者执念,一步到终端步调太大。现有的CDMO企业中,小批量试制和开模注塑最为成熟,更需要擅长concept和validation两个阶段的CDMO,尤其是能够在这两个阶段提供设备搭建服务的企业。这中间的附加值并不在于设备本身,而在于经过实际项目经验积累的研发流程服务,芯片开发阶段设备原型机的开放式搭建,能够为单一项目节省几个月的时间,这点很多做过终端产品的同行都有体会。新冠期间业务爆发(PCR仪等),上述微流控CDMO(配套设备搭建能力)并未得到重视,现今行情变化,期待着更多的关注。也期待着国内CDMO企业能够有标准的建立,毕竟CDMO要赚钱要有门槛才能生存,终端才能受益。最后推荐一下欧盟资助的微流控标准化会议(缩写mf,https://www.cfbi.com/microfluidics.htm),2022年已经举办第14届了,mf5-mf7中集中进行了一些设计和加工标准,多数时至今日,仍然对项目有很大的帮助(找个时间再聊聊CDMO的unit operation)。

基于对行业的期待,对微流控产品本质的理解,我们期待着更加彻底的行业分工,更多人的加入。也许有一天,我们在产品过程中不再提及微流控,就是微流控大放异彩无处不在的时刻。

结语

十年很快,90年代末国内有微流控的研究开始计算,我们算是进入了微流控科研的第三个十年,产业角度基本是第一个十年结束阶段第二个十年开始。十年前的我们处于需求出现寻求解决方案的阶段,那个时候我们在搜寻加工手段封合手段(莱丹的激光封合彼时需要邮寄到瑞士),寻求进口高速相机的替代(Redlake动辄几十万),液滴表活和氟油的解决方案(毫克级表活数千美元),今天这些都在昆山展会唾手可得。

十年的时间新朋旧友依然能够欢聚,十年前的大佬很多还在领域内,十年前咨询PDMS透气性的博士研究生今天已经成为教授,昆山展会周日下午浙大牟颖教授走到中芯启恒展台,牟老师亲切的点头微笑,和老友一样,和每次展会一样,那个瞬间有些恍惚,就像回到了十年前。

恰逢2023中秋国庆双节,回顾微流控十年,畅想下一个十年,共祝行业发展。中芯启恒将在微流控行业的下一个十年持续为大家提供服务,欢迎咨询。

 



免责声明:本文为中芯启恒原创,禁止转载或摘编,文章内容若侵犯有关权益,请联系微信:microfluidic_Cchip,协商解决。



现在免费咨询
咨询我们